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2006至2015年期间,苏格兰养殖大西洋鲑体内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了一半。此结论曾引起欧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有人以此为据,质疑三文鱼养殖业的可靠性,认为养殖三文鱼的营养价值不如野生鱼。

海水鱼体内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被科学界公认为具有抗衰老、抵御心血管疾病的功能,也是陆生动物蛋白中不具备的高级营养成分。不饱和脂肪酸产自海洋藻类,而非鱼类本身,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鱼的体内积累,位于食物链顶层的肉食性鱼类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浓度较食物链底层的鱼类更高。

近些年,南美洲海洋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鱼粉和鱼油的供应严重不足,饲料界便开始寻觅陆源蛋白替代鱼粉和鱼油,欧洲三文鱼饲料中鱼粉鱼油的用量每年都在下降,2016年挪威耕海公司所使用的饲料中海洋原料的用量比例已不足10%(来源:Salmon Handbook 2017)。

饲料配方的变更是导致养殖三文鱼不饱和脂肪酸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2006年,每100克的养殖三文鱼含EPA与DHA总量约2.75克,2010年降至2.21克,2015年降至1.36克。十年间,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在英国养殖三文鱼体内的含量下降了一半。尽管如此,养殖三文鱼不饱和脂肪酸浓度依然远高于禽类、猪肉和牛肉(下图)。

野生三文鱼含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呢?斯特林大学的论文指出,每100克野生大西洋鲑鱼肉含0.76克EPA与DHA,这个数字差不多为养殖三文鱼的一半。换而言之,每吃下200克野生三文鱼,人体摄取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相当于吃100克养殖三文鱼,养殖三文鱼的营养价值应高于野生鱼。
全球养殖三文鱼的主产区有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法罗群岛和爱尔兰。各国所使用的饲料配方大相径庭,挪威、英国和爱尔兰等产区的鱼油严重依赖进口,近几年饲料配方中海洋原料成分不断降低。

法罗群岛远离欧洲大陆,周边海域的野生鱼类资源充裕,鱼粉鱼油产量可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在饲料配方上大做文章。
以不饱和脂肪酸浓度的高低为标准,对全球三文鱼产区做排名评估,优劣先后顺序为法罗群岛(丹麦)、加拿大、智利、英国、挪威、爱尔兰。